- 易经
- (易經, 易经) 書名。 傳統認為記載了最古老的占筮方法。 古易有三, 或曰夏易曰〝連山〞(見連山易條), 殷曰〝歸藏〞(見歸藏易條), 周曰《周易》。 前二者已佚, 惟《周易》流傳至今。 易為六經之一, 源於伏羲畫卦以則天象, 至孔子作《易傳》而完成(學術界對此說法不一)。 其名戰國初見於《莊子‧天下篇》。 云〝易以道陰陽〞。 漢司馬遷始以巫入道曰: 〝易以神化〞。 又云: 〝易著天地陰陽四時五行, 故常於變〞。 始以陰陽五行說易變。 《禮記‧經解》云: 〝潔靜精微, 易教也〞。 此以精微之〝道心〞說易。 漢末揚雄謂〝說天者莫辨乎易〞。 為《太玄經》所本。 易的次序, 在儒家六經中因〝用〞而異。 周官言六藝, 只有禮樂而無易, 顯示重人道而不重天道。 戰國莊子言六經, 以詩書居前, 易列第五, 重史之義也。 司馬遷《史記》則以易列六經之首, 示其重天道也(見《伯夷列傳》、 《貨殖列傳》、 《儒林傳》)。 東漢班固, 列易在詩書之前, 亦陰陽五行家之易說表示。 從戰國到兩漢《易》的地位, 解義以觀易的流傳。 到魏人王弼作《易注》, 合於老莊, 乃生三玄說, 史巫兩系古傳神道概念乃統合為一。 而天文、 星占、 方技、 數術, 遂由此以問世。 易之所作, 《易‧繫辭》云: 〝昔者庖犧氏之王天下也, 仰則觀象於天, 俯則察法於地, 近取諸身, 遠取諸物, 於是始作八卦, 以類萬物之情, 以通神明之德〞。 《漢書‧藝文志》云: 〝易道深矣, 時歷三古, 人更三聖〞。 (此說依據通行本《周易》, 帛書《周易》則不備)按三聖即分易經為三個階段: 伏羲畫先天八卦, 有符號無卦文, 謂之〝天道易符〞時代﹔文王演易, 作卦辭、 爻辭、 重卦, 用於占筮, 謂之〝神道易占〞時代﹔孔子贊周易作易傳, 論繫、 象、 篆等四道, 以為儒經, 謂之〝人道易理〞時代。 《四庫提要》: 〝易道廣大, 無所不包, 旁及天文、 地理、 樂律、 兵法、 韻學、 算術, 以逮方外之爐火, 皆可援易以為說, 而好易者又援以入易, 故易說至繁〞。 然義蘊雖多, 大抵理(哲理)數(筮數)象(卦爻)占(占筮)四者盡之〞(清陳夢雷《周易淺述》)。 偏言義理者, 流為義理派, 偏言象數者, 流為象數派。 象數派以理數象為體, 以占為用。
Explanatory dictionary of Taoism. 2013.